
在黑龙江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的莽莽林海中,海拔980米的四块石山巍然耸立,这里不仅是小兴安岭南麓在依兰境内的最高峰,更是东北抗日联军14年浴血奋战的重要见证地。
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依兰四块石抗联遗址一直传承红色血脉,走过阻击石、抗联六军医院、抗联第一和第二哨位、山羊道、一线天、军马场、抗联井等抗联遗址,特别是那台有着传奇经历的缝纫机,都在无声述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。

“镇馆之宝”缝纫机见证艰辛?
在依兰县博物馆的醒目位置,一台锈迹斑驳的老式手摇缝纫机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。“这可是我们的‘镇馆之宝’之一。”县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王琳介绍,“它是在四块石山上的密林中被发现的,发现时,它被人用绳子高高吊在一棵大树上。”
这台缝纫机并非普通物件。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来参观博物馆时,一眼就认出了它,“这就是我们被服厂的手摇缝纫机!”据她回忆,当时被服厂最多时有30人,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用白布缝制军装,再用柞树皮煮水染成黄色,生产军装、子弹袋、棉被等急需物资。这台缝纫机,正是当年抗联后勤保障部门顽强战斗的缩影。
“1935年,北满临时省委和抗联第三、六军选定四块石建立根据地,并在山间建立了‘木克楞’厂房的被服厂。”王琳告诉记者,1937年冬,因战斗激烈伤员增多,被服厂被临时改为后方医院,由裴成春负责。然而,1938年初,“由于通讯员赵老七叛变,日军突袭了基地,医院被焚毁。”王琳讲述,在千钧一发之际,裴成春指挥人员转移伤员至附近山洞,并急中生智,“为了保护好这台重要的生产工具不被日军搜走或毁坏,战士们用绳子将它吊在了大树上。”这台缝纫机,就此在大树上隐匿下来,成为那次劫难和战士们机智转移的无声见证。

“四块石”30余次战斗歼敌数百
“这就是当年裴成春安置20多名伤员的地方。”王琳手指着一处狭窄的洞口说。虽然洞内深处已被山石堵塞,但洞口仍能呈现当年的痕迹。洞口附近,抗联战士挖掘的水井是生命之源的重要保障。
为了守护这处避难所的安全,抗联战士在附近山顶和左侧山坡分别设立了哨位。“两个哨位遥相呼应,战士们白天每两小时换一次岗,晚上则一小时一换,警惕着日军的搜捕。”王琳告诉记者,依托地形险峻和哨位布防,1936年至1938年间,抗联战士在“四块石”成功阻击敌人进攻30余次,歼敌数百人;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军马场遗址是抗联三、六、九军的天然演兵场和军马放牧场;抗联井遗址是1935年中共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组织挖掘的。除此之外,第三军第一师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建有修械所,为第二师制作机枪头。第三军第三师在依东修建两处密营,为部队储存了大量粮食等军需物资……这些密营遍布松花江两岸、小兴安岭腹地,支撑起抗联部队长期的抗日斗争。

密营中诞生《露营之歌》??
“‘四块石’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时期是抗联的大本营,是抗联第三军(领导人赵尚志)、第六军(领导人夏云杰)的根据地,是北满临时省委诞生地,也是北满临时省委机关所在地,赵尚志、冯仲云、李兆麟、周保中等著名抗联将领都曾在此活动。”依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胡宇嘉告诉记者,自1936年起,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曾多次在此召开重要会议,研究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问题,其中,就包括1937年著名的“帽儿山会议”(北满省委扩大会议)。
“正是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《露营之歌》。‘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’的绝句,成为抗联精神最生动的写照。”胡宇嘉说,“今年6月末,我们东北抗联三、六军红色教育中心正式揭牌,中心以抗联第三军、第六军的英勇斗争为主线,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、一件件珍贵文物,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守信仰、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。”
依兰四块石抗联遗址,连同那台吊在树上的缝纫机,不仅记录下了抗联战士无比坚定的信念、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舍生忘死的革命气节,更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、激励后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如今,青山依旧,硝烟散尽,刻有乐谱的岩石屹立山谷,山风呼啸而过,仿佛仍在为英烈们演奏着不朽的乐章。
杜晓臣 胡春风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大星
(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)
编辑 李洪霜

